一對一還是一對多?關於親密關係,你需要這些指引

2019/08/19

▲圖片來源/ freestocks.org on Unsplash

近來最令人振奮的事情莫過於同婚法正式上路!5月24日那天,我看著同志集團結婚的直播,覺得一切彷如幻夢,卻是真的,不禁非常非常感動。終於婚姻是屬於所有人的,對於某些族群,它不再是泡影,而能夠扎實地過上合法配偶的每一刻。

陳雪著,《同婚十年:我們靜靜的生活》

誠如陳雪在她的新書《同婚十年──我們靜靜的生活》當中所描述的住院心情,「……我們倆擁有那麼多臉書朋友、讀者,有幾萬人可以見證我們的愛情、家庭關係、婚姻關係,然而,在法律上,這什麼意義也沒有。」如今這些疑慮都因為同婚法上路而解決了。陳雪的同婚十年,恰好映照著婚姻平權法案的推動歷程,連署、遊行、各種曝光……她將與早餐人的穩定關係呈現於世人眼前,告訴我們女同志可以有的理想生活,無疑帶給社會大眾許多啟發,甚至透過媒體出櫃,也意外地讓家人接納。如今花蓮的婚禮也因為法案的通過使她們成為合法的配偶。陳雪在書末寫的終於成真:「我的同婚十年,同志團體走了好幾十年,但願最後通過的政院版本,但願有情人終成眷屬。」

陳美華、王秀雲、黃于玲主編,《欲望性公民:同性親密公民權讀本》

有關同志關係的公民權,最近一本由學者與倡議者所集結的論文集《欲望性公民:同性親密公民權讀本》,恰巧為這個值得紀念的時代寫下理性分析的註腳,讓我們回憶起2003年第一屆同志遊行登場,人數僅約兩千人。對照十六年後的今日,誰也沒想到會有如此的進步吧?那一年,港台的大事還包括了張國榮跳樓結束生命,這位於1990年代率先出櫃的華人明星,選擇無所畏懼地承擔自己的性傾向,而Queer一詞也才譯介至港台不久。紀大偉在〈從台灣回顧張國榮〉一文中提及,「同志親密關係,竟然可以從昔日被人嘲笑的笑話,轉變成今日眾人追求的人權。這麼戲劇化的轉變,要歸功上述港台無數人士從1 980年代一直到今日的付出。」這本書當中有包羅萬象關於社會公民慾望的內容,對應了現今同志親密主體現身公領域的狀態。無論是宗教、醫學、文學或社會,它展現出多元的面貌,也讓迄今為止的所有運動(包括2013年「護家盟」的出現)有跡可循。

珍妮.W.哈帝、朵思.伊斯頓著,張娟芬譯,《道德浪女:多重關係、開放關係與其他冒險的實用指南》

而也還有另一種更多元的關係,它的展現是一言難盡的。身處國外,也許這些事物對於許多人並不陌生,但是在台灣,或說亞洲,則需要更多的空間去理解關係的各種可能。「開放關係」在德國曾經是媒體熱議的話題,十年前的雜誌也曾經以封面故事探討這樣的關係現象。後來有一年,主演《美麗佳人歐蘭朵》的英國女星蒂妲.史雲頓(Tilda Swinton)來到柏林影展當評審團主席,只見她在媒體上侃侃而談同時擁有兩位伴侶的自在心情,不禁令人稱奇。《道德浪女:多重關係、開放關係與其他冒險的實用指南》,由張娟芬翻譯,多年前出版,當年看見它時,只覺太過超前,不確知銷售究竟如何。時隔多年,重新再版,也許是這本書終於來到了一個比較能夠接受新事物的時代。然而,各種關係指南,還是端看自身希望怎樣的關係,最重要的是,既然已經決定嚴守著一對一的婚姻關係,那麼就還是不要越界了。

 

■文/彤雅立

作者簡介
彤雅立

著有詩集,譯作若干。喜歡各種類型的跨界,近作為詩集《夢遊地》。
 

 

本文轉載自LEZS34〈關係指南〉。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