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愛的,讓我們説愛的言語,聆聽彼此的心

2019/02/13
親愛的,讓我們説愛的言語,聆聽彼此的心
親愛的,讓我們説愛的言語,聆聽彼此的心

在之前的文章我提到身體需求的差異(回顧拉拉最大夢魘,死床不要來!),但一段有意思的關係還是要顧及到心和靈的部分。我想在維繫關係的路上,不得不談溝通。

 

現在社交媒體注重視覺,用貼圖、拍照、拍短片、開直播變得越來越容易。眼睛看到的資訊更新次數越來越多,回頭想一下開口說話時,跟對面的人真正講出自己的心聲,聆聽和理解到對方的回應是什麼時候了?

 

這篇文章是寫給總覺得在關係中已經很將就、包容,可是不知道怎麼說出口的妳,或是很難平心靜氣談認真話的妳們。

 

以試著了解取代尖銳質疑

對方做出讓妳不開心的決定,妳會如何跟她反映呢?要知道無論相處多久,關係還是需要磨合。重點是:妳只能管自己的邏輯。所以,在妳們有摩擦的時候,不問「為什麼妳不」「為什麼妳總是」開頭的疑問句,而維持開放式問題的對話,比如「妳為什麼會這樣做?」「妳下這個決定時考慮到什麼?」的問句,了解到對方情緒總部在做什麼,才能下一步談共識。

 

 

讚美的言語勝過傷人的諷刺

那些含沙射影、指桑罵槐的技巧就用在評論世界的混沌吧。妳跟她的關係已經比跟別人更親密,為什麼還要互相傷害呢?充滿隱喻,甚至人身攻擊的投訴方式無法表達出自己的意見,只會讓生氣的妳倆火上加油。我給妳例子看看:「妳剛才應該玩得很開心吧?因為我不在。」「我好好當個家庭主婦好了,反正妳都在外面。」「妳遲到沒關係,這樣我才有時間喝水喝夠飽,我還在思考點什麼菜呢!」

 

有些人會因為保護自尊,延續諷刺的話,這樣冤冤相報的溝通法,會隨著時間讓負面的情緒累積,最後壓垮關係。何況把這些話講出來,對方不會立馬想到採取妳滿意的改善行動,反而會覺得挫敗、無力。相反,把讚賞的情緒放進字裡行間,這也倒是一種情趣小技巧。

 

承認脆弱,擁抱自己的情緒

我們在關係外都承受著現實生活的壓力,感到身心疲憊是人之常情。可是只要一方狀況不好,同時另一方講出批評的意見,就很容易造成誤解,衝突也隨即爆發。 

 

我們有自尊保護機制,的確很難跟對方全盤承認自己的脆弱點。但如果妳某一天感到失落、受了外面的氣,剛好對方對妳有意見,請停一停,想一想兩件事:一、妳現在情緒如何?二、妳提出的意見是否能讓生活變得更好,更能調和以後的相處?

 

有了這兩條問題的答案後,再做出需要的澄清和解釋,更重要的是要講出妳的情緒,例如說「今天可不可以先不講?我覺得很累、很弱。」處理完情緒的狀況,談判溝通才會順利有意義。

 

 

鏡頭轉一轉,用第三角度看自己

想要自我檢討?可以嘗試這個方法:想像妳在看電影,自己跟對方就是片中主角。用第三人角度去回顧妳們的動作、語氣、用字,妳會容易理解別人眼中自己的表達方式。平時我們只能用自己的角度去看身邊事物,把角度反過來,就更能體會雙方給予和得到的情緒與氣場。一詞記之曰,就是「易地而處」嘛。

 

引用陳雪的話:「如果,吵架時不小心失控,摔東西了、說出傷人的話了,先喊暫停,各自冷靜,溝通前先誠心誠意的道歉,再來溝通。愛人的心也是會累的,要好好珍惜。」難得妳們都走在一起,交過心,就勿忘對自己和對方的體諒與包容。希望妳們遇到的問題,都可以用平靜的溝通處理。

 

題外一句:如果妳認為自己可能在一段暴力關係中,以上方法也許不適合妳。妳當前需要做的,是向可信任的朋友及機構求助。保護自己,免受更多無謂的傷害。 

 

 

文/馬天娜‧插圖/Sylvia Hsu 

 

作者簡介
馬天娜
非學術女性情慾研究員,曾任職香港情趣用品店店長,現居台灣修讀性/別研究,堅信不論她、他、它,心生即性。所謂非學術,就是我未夠資格當性/別專家,也不要權威身分,只想跟大家談天說性。如果你有更多關於情趣、情愛,或是玩具使用上的問題,歡迎妳到我的臉書專頁和Instagram跟我聊~

FB:馬天娜

IG:mtna.sc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