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性戀名伶移靈法國先賢祠 成為史上首位入祀的黑人女性
2022/02/09去年11月30日,在二戰前即享有國際盛名的雙性戀女星貝克(Joséphine Baker,1906-1975)移靈法國名人安葬地「先賢祠」(Panthéon),成為第一位入祀的非裔女性、美國出身者與表演藝術工作者。同在此處安眠的還有哲學家伏爾泰(Voltaire)、《悲慘世界》作者雨果(Victor Hugo)、《小王子》作者聖修伯里(Antoine de Saint-Exupéry)以及首位諾貝爾獎女性得主瑪麗.居禮(Marie Curie)等人。由於進入先賢祠被視為法國公民死後最大的哀榮與肯定,而其中的女性與有色人種更是少之又少,貝克這次的入祀因此備受注目。
▲雙性戀女星貝克(Joséphine Baker)在今年11月移靈法國「先賢祠」,成為該處首位入祀的非裔女性與表演藝術者。(來源/維基百科)
貝克一生可謂充滿傳奇:她於美國出生,在巴黎以歌舞秀發跡並入籍法國,成為二十世紀前半西方世界最知名的非裔明星。二戰時投入反納粹的情報工作,甚至一度從軍;戰後又積極參與美國民權運動,為非裔族群發聲。她的私生活也多采多姿:不僅結過四次婚,領養了12個不同族裔國籍的孩子,交往對象更是有男有女。
法國政府以隆重的軍禮與熱鬧的表演活動慶祝貝克的入祠,一向景仰貝克的總統馬克宏也盛讚其貢獻,表示她「每次都站在歷史正確的這一邊」、「打破藩籬,成為法國人民心靈的一部分……雖然生為美國人,但在精神上,沒有人比你更像法國人。」
C’est Joséphine Baker. pic.twitter.com/XjxFYcZMAO
— Emmanuel Macron (@EmmanuelMacron) November 30, 2021
▲法國總統馬可宏是貝克的崇拜者。這次貝克移靈先賢祠,握有入祀最終決定權的他也出力不少,還特別在推特上以影片慶祝。(來源/馬克宏推特)
貝克生於美國密蘇里州,其母是黑奴後代,也有美洲原住民血統。家境窮困的她8歲起就在白人家庭當幫傭,飽受主人凌虐,也曾目睹黑人遭白人追殺的慘況;12歲輟學後就露宿在外,靠街頭賣藝維生。後來她轉至紐約發展,雖在1921年就登上百老匯舞台,但都是擔任合唱的小角色。此時年紀輕輕的她就已結過兩次婚,而「貝克」這個姓氏就是來自第二任丈夫。
到了19歲(1925)這年,貝克遠赴巴黎表演,成為第一批到巴黎發展的美國人,以富含諷刺性與異國風情的歌舞秀一炮而紅。隔年(1926)她成為巴黎知名表演場所「女神遊樂廳」(Folies Bergères)的常駐成員,名氣更是水漲船高;美國小說家海明威說她是「有生以來見過最出名的女性」,畢卡索為她繪畫,巴黎的藝文界人士與知識分子也爭相與其往來,並冠以「黑色維納斯」(Black Venus)和「黑珍珠」(Black Pearl)等美名。在這些名人的加持下,她迅速取得國際性的名聲,成為1920年代引領藝術潮流的巨星,甚至在1927年出演電影,成為首位登上主流銀幕的黑人女性。
▲貝克於1920年代在巴黎表演時,經常全身只穿一條由假香蕉組成的小短裙與一串珠鍊;這也成為日後她最廣為人知的造型。(來源/維基百科)
雖然貝克在歐洲的事業一帆風順,但當她於1930年代回到美國表演時,票房表現並不如預期,觀眾對其表演風格與外型也多所批評;加上美國的種族隔離政策經常讓她感到「窒息」,使得她在嫁給法國實業家,開啟人生第三段婚姻的同時,宣布放棄美國國籍;而入祀先賢祠的11月30日,正是她在1937年歸化為法國公民的日子。
二戰爆發後,貝克加入法國軍方情報局,以藝人身分作掩護,成功混進巴黎的德國人社交圈進行間諜工作,在往返歐洲各地巡演之際,用隱形墨水把機密消息寫在樂譜上傳遞出去。法國淪陷後,她拒絕為納粹表演,並加入戴高樂領導的反納粹陣營,利用名人無需被搜身的特權,把搜集到的情資夾帶在內衣裡運送,又自費組織康樂隊勞軍,甚至在戰爭後期加入法國空軍為國效力。
▲貝克在二戰時期不僅加入反納粹的陣營,利用自己的藝人身分從事情報工作,甚至還加入軍隊為國效力。圖為貝克身著法國空軍軍裝的照片(來源/維基百科)
待戰爭結束,貝克重拾表演事業,奮鬥的重心也轉向了反對種族主義的人權運動。她再度回到美國演出,但她對種族隔離政策的批判,導致她被聯邦調查局貼上共產黨的標籤,長達10多年都無法再度入境。1963年,解禁後的她來到美國首都華盛頓特區,參與美國民權運動史上的盛事「華盛頓大遊行」。在金恩博士進行《我有一個夢》的知名演說前,穿戴法國軍裝與勳章的貝克站上講台,慷慨陳詞,以自己在美法兩國的經驗為例,強調種族平等與免於生活在恐懼中的重要性,令人留下極為深刻的印象。
或許正因曾深受種族歧視之苦,貝克一直致力在生活中實踐平權。她因病切除子宮,無法生育,卻領養了12個來自不同國家、種族各異的孩子,稱其為「彩虹部落」(The Rainbow Tribe),經常帶著他們巡演,以證明即便種族不同,人類仍可和平相處的理念。而她的交往對象更是男女不拘,包括墨西哥知名畫家卡蘿(Frida Kahlo)與法國知名女作家科萊特(Colette)都曾與她有過情人關係。她第四任丈夫是白人男同志,婚後兩人各自結交對象,也相敬如賓了一段時日。只是貝克在得知自己其中一個養子是男同志後,便將他送至當時已分手的第四任丈夫住處,讓他內心頗為受傷。不過到了2019年,該養子受訪時表示,自己已經原諒了貝克。
▲因病無法生育的貝克,一生領養了12個來自不同種族的孩子,稱其為「彩虹部落」,盡力落實她對種族平等的夢想。圖為貝克晚年的照片。(來源/維基百科)
關於貝克入祀先賢詞的提案早於2013年便已提出。然而即便到了21世紀,她的種族與性別仍在決定過程中引發不少反對的聲浪;不過大多法國人都肯定她在二戰時為反納粹力量做出的巨大貢獻,而這也成為她最後得以順利入祀的主要因素。另外貝克在世時對人權議題的關注與對抗種族隔離的努力,可謂充分體現了法國人自大革命以來所自豪的「自由、平等、博愛」精神,亦即馬克宏所稱許的「沒有人比你更像法國人。」至於先賢祠本身也因貝克的加入,而增加一名成就輝煌的表演藝術者與雙性戀者,毋寧是豐富了這個文化勝地的多元性。
值得一提的是,貝克這次是以衣冠塚的方式進入先賢祠,本人仍長眠於晚年定居的國都摩納哥;而先賢祠供奉的則是一只棺木,裡面裝了來自美國密蘇里州、法國與摩納哥的泥土,以象徵貝克的生命軌跡。
▲慶祝貝克今年入祀法國先賢祠的插畫。(來源/維基百科)
■編輯/Vicki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