彩虹少年仍孤單,台灣首次同志(LGBTQ+)學生校園經驗調查大公開

2021/10/11

為了解台灣青少年同志真實的校園處境,2020年熱線與美國同志組織GLSEN合作,針對就讀國中、高中、高職、五專的同志學生進行網路調查,了解其在2019年9月至2020年7月這個學年裡的校園生活,成為台灣首次同志(LGBT)學生校園經驗調查。

調查內容包含兩大部分:LGBT學生的校園經驗、LGBT學生的校園資源與支持。第一部分包括:校園安全感、接觸偏見言論、遭受騷擾攻擊與通報求助經驗、不同性別認同學生的校園經驗比較、校園經驗對學生身心健康的影響。第二部分則是包括:學校教職員的支持程度、多元共融的課程資源、共融與支持性的學校政策、支持性的學生社團,並分析這些校園支持對LGBT學生的影響。期待透過這份調查的結果,能夠讓台灣LGBT學生的真實校園處境被看見與討論,進而有積極改善的未來。

校園環境的安全感不足

首先,對LGBT學生來說,學校並不是一個令他們感到安全的地方。本調查發現35.6%的填答者曾因為自己的性傾向而在校內感到不安全;24.4%的填答者曾因為自己的性別氣質表現而感到不安全。分別有49.9%、43.5%的填答者表示,曾因感受到不安全而想要逃避校園集會、課外活動。而在過去一個月間,有4.9%的LGBT學生曾因感到不安全而曠課或缺席至少一天。

 

偏見言論普遍存在,不只來自學生,也來自教職員

當LGBT學生在校園中聽見反同、性別歧視等不友善言論,會感受到校園是一個具有敵意的環境。本調查發現41.9%的填答者頻繁或時常在校內聽到gay這個字被用來表示負面的意思;87.2%的填答者表示,聽到gay這個字被用來表示負面意思時,讓他們感到困擾或不愉快。而當類似的恐同言論出現時,40.6%的學生表示,即時有教職員在場,教職員也從來不曾介入;甚至有超過三分之二的學生指出,曾聽過老師、教職員或教官本人發表恐同言論。

關於對性別氣質表現的負面言論,有超過36.4%的LGBT學生表示,頻繁或時常在校園中聽到與性別氣質表現相關的負面言論。與恐同言論相同的是,大多數時候不論是同學或教職員聽到,都不會有所介入,甚至有將近四分之三的學生指出,曾聽過學校教職員發表對性別氣質表現的負面言論。

當校內發生騷擾和攻擊時,我們期待學校教職員能夠有效地處理這些問題。然而,曾經歷過騷擾或攻擊的LGBT學生,有超過一半不曾向教職員通報,主要原因包含:不認為老師或教職員可以有效處理這個情況;和老師或教職員談論這些事件會對我造成情緒上的負擔;不想要對老師、教職員或家人出櫃。值得留意的是,有16.8%的填答者表示老師或教職員本人恐同/恐跨。

負面校園經驗對身心健康的影響

我們看見校內的騷擾攻擊與歧視性校園政策,對LGBT學生的心理健康和自尊造成負面影響。曾經歷過歧視性校園政策與作為的填答者中,超過一半(56.3%)呈現高程度的憂鬱;相比之下,沒有經歷過的學生,高程度憂鬱的比例則少於38.8%。在經歷過較高程度基於性別氣質表現而來的騷擾攻擊的學生中,只有五分之二的人(41.1%)有正向自尊。整體而言,對LGBT學生來說,校內的騷擾攻擊與歧視性校園政策,會導致較不友善的學校氛圍、較為負面的學業成果,以及較差的身心健康。

支持的學校教職員對LGBT學生來說是重要的資源,能夠在學校和關心他們的成人談話,對學生的學習經驗有著正向影響。在本調查中,絕大多數的填答者能夠說出至少一位他們認為在其校內支持LGBT學生的教職員,但不到一半的人表示,在他們就讀的學校內有多位(6位以上)支持同志的教職員。此外,當詢問到學校的行政人員(校長、處室主任)支持LGBT學生的程度,只有略多於四分之一的學生表示,就讀學校的校長、處室主任抱持著支持的態度。

課程方面,近三分之一的LGBT學生表示,在校內沒有被教導過任何和同志議題相關的內容,而超過四分之一的填答者則說,自己曾經被教導過與同志議題相關的負面訊息。另外,近十分之一的LGBT學生沒有在學校接觸到任何性教育課程,超過三分之一接受到了沒有納入正面同志主題的性教育內容;只有少於一半的受訪學生接觸到納入同志的性教育,接收到和LGBT等多元性別身分相關的正向資訊。

共融與支持性的學校政策可以是一項有力的工具,打造讓學生感到安全、受尊重與被珍惜的校園環境。然而,超過三分之一的填答者表示,學校沒有或他們不確定是否有反霸凌、騷擾攻擊的政策;僅有十分之一的學生表示,就讀學校有反霸凌、騷擾攻擊的政策,且該政策有納入性傾向、性別認同與性別氣質表現。另外,只有8.1%的填答者表示,就讀學校有針對跨性別和非二元性別學生的支持政策與指引。只有8.1%的LGBT學生表示,校內有LGBT學生社團、性別友善社團,或是其他會討論同志議題的學生社團 。

范雲


長期投入台灣性別運動的范雲委員表示,《性別平等教育法》17年來促成很多改變,但以調查顯示,同志學生在校園仍然難以安心學習。保守推估,超過3.6萬同志學生過去一年被言語騷擾,1.8萬名被性騷擾,1.4萬名學生經歷過歧視性校園政策,包含無法按照自身性別認同使用廁所與穿著服裝。范雲更擔心他們是否曾得到性平法的協助;如果沒有,是否表示目前校園性平事件流程仍極待改善。范雲呼籲教育部應有四大配套應盡快上路:一、教育部須正視同志學生處境,實際做法包括將同志學生校園經驗列入年度調查;二、檢視校內教職員性平研習及進修的實際成效;三、檢視歧視性的學校政策,擬定計畫,一年內限期改善;四、先前參與修訂的新版性平教育白皮書也要納入同志學生議題。范雲呼籲必須時時精進落實性平教育,同志學生才能自在長大。

台灣性別平等教育協會秘書長韓宜臻則提到,《性別平等教育法》施行至今已17年,很遺憾看見本次調查的結果同志學生仍聽到負面言論,其中也包括來自老師或教職員,在學校也很少聽過正向的性平教育。對此性平協會提出三點建議:一、在課程內容與教材中,呈現多元性別族群的樣貌與議題。因為讓學生們理解多元性別族群,是減少歧視的第一步。二、透過系統化的師資培育與教師研習,提升老師們的性平意識及教學知能,營造友善的校園環境。三、制定政策保障教師的教學自主權,保護有能力與意願進行性平教育或性教育的老師們,在教學時,不要受到保守團體的干擾。

綜合上述的調查發現,台灣的同志(LGBT)學生校園處境,整體而言仍有相當大進步的空間。而當學校具備:支持的學校教職員、納入同志議題的多元共融課程資源、共融與支持性的學校政策、支持性的學生社團,將有助於為LGBT學生打造一個更正向的校園環境。因此,熱線提供了五點具體建議:

  1. 校長及一級主管、教官必須接受性別平等教育,內容明確包含同志與跨性別議。
  2. 教育部推動性平教育,要確實落實包含LGBT學生相關議題的內容。
  3. 推動校園中的反霸凌政策時,要明確保障LGBT學生的權益。
  4. 性教育課程要納入LGBT學生性健康的議題。
  5. 在校園內成立讓學生可以討論性別平等議題的社團。
     

打造對LGBT學生友善的校園環境,除了校方高層應該共同參與,教育部與地方教育局也應該積極推動、落實保障LGBT學生的政策。後續本會也將發佈本調查的正式報告,並舉辦相關系列活動,持續推動性平教育與LGBT學生權益,歡迎各界持續關心。

 


 

■編輯/Emily‧圖片、資料來源/台灣同志諮詢熱線協會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