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梅璇‧748的生活日常》寧願看著你的臉

2020/10/10

▲圖片來源/Robert Piosik on Unsplash

吾妻長著糯米白的圓臉,細軟頭髮,眼角下垂的無辜小狗眼,但瞥人時眼風又有些凌厲。

認識她父母後,那些熟識的五官忽然動了起來,我可以看出她的瓷白皮膚來自父親遺傳,軟塌細髮也來自父親,眼睛形狀大約原是摹畫母親的丹鳳眼,上揚尾梢卻被父親的基因拉低,氣勢矮了一截,但母親究竟不服輸,女兒翻白眼時,那靠上的瞳孔散發出的輕蔑與母親如出一轍。同樣一張臉,比對著她和她父母的容顏,能看出無數基因表現型的變化。

再想像換成她外公外婆的臉,與她的臉並列,微突上唇拉長了稚氣的圓臉,有點嚴肅,像極了外公。至於鼻峰,三個人都豐隆,看不出是遺傳自外公或外婆。原來那張臉,每個部位都有來歷,經歷過數十載風霜,有些經驗我沒參與,只聽她口述;有些事我曾親眼目睹,看著生活的艱難留下崎嶇細紋。

這麼一想,吾妻的臉仍是我認識的那一張臉,卻分解成形狀各異的碎片,一一蝕刻著血緣與命運的歷史,裂散開來。我有一剎那感到陌生,隨即辨識出來:黑眼圈是長期疲憊漬成的,那條紋路想必是遭遇那次分離後才生出,紅通通雙頰細微脫屑,又是遺傳的皮膚毛病。線條和斑點在我眼裡都蘊藏著意義,我像一名古文字學者,沉浸在浩如煙海的符碼裡,進入了她的過去。

往後見到吾妻表姨、表姐表弟表妹、師長同學朋友,一張張臉容在吾妻腦後連綿展延開來,三庭五眼不那麼相像了,雜沓氣質卻隱約匯成一脈。人與人相交,通常是身上某部分有共鳴,不約而同唱起來,幾個聲部融合,就是那些不同特質的交集。

從旁人眼裡無意義的一切,看出意義來,耗費精力去解一個謎,謎底揭曉,才發現那根本不是一個謎,大半生已經過去,但也不覺得浪費人生。別張臉或許更美,但你還是寧願看著這張臉變老,這大概就是愛了。
 

廖梅璇
作者
作者

曾獲時報文學小說獎,梁實秋文學獎。性格彆扭,喜歡嘴唇多過言語,喜歡雜質多於玻璃。清醒的夜裡寫小說散文影評,夢遊的夜裡寫詩,著有詩集《雙耳的對話 Dialogue des oreilles》(法國出版)以及散文集《當我參加她外公的追思禮拜》。 FB:廖梅璇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