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評》《刻在你心底的名字》:青春的愛之歌,戀之殤

2020/09/28

當政治上的束縛解放,捆綁人心的枷鎖是否也跟著一併解開?電影《刻在你心底的名字》將時間設定在台灣解嚴的1987 年。如同政治上人們開始探索自由的空氣,一步步試探開放的底線,生活中大家也嘗試挑釁曾經的禁忌。而愛情,特別是同性之愛,也在新與舊的夾縫中,青春的裂隙裡,試圖找尋足以辨識自己的位置。  

由柳廣輝執導,瞿友寧監製、編劇的《刻在你心底的名字》,故事發生在80年代後期。描述台中一所教會高中裡一對好友,陳昊森飾演的阿漢人緣甚佳,曾敬驊飾演的Birdy則如他名字的來源所暗示,電影《鳥人》(Birdman)的精神病患,顛狂又有那麼點桀驁不遜,兩人的友誼逐漸增長,曖昧也在其中發芽。那時解嚴與蔣經國逝世接踵而來,處在威權體制即將逐漸崩解的高中校園,氛圍也漸漸轉變。保守的純男子教會中學決定開始招收女孩,舊時代的教官依舊堅持固守秩序,每晚查房檢查、要求樂團中男生與女生要分開練習。男孩們試著逸離秩序,翻牆出去與女孩約會、在軍歌比賽玩新花樣、與教官互嗆爭取權利。某些束縛似乎被打開了,但卻不包括同性愛情。

以下有雷,慎入
《刻在你心底的名字》是對愛,對性向,也是對自我的探索;是青春的愛之歌,也是戀之殤。電影描述當外在世界露出追求自由的隙縫,在社會及校園中,同性之愛仍是無法越雷池的禁忌。主角阿漢成長於虔誠的天主教家庭,家裡有著嚴厲的父親,溫暖體貼的母親,與很會讀書的哥哥。阿漢目睹因同性戀被霸凌的學弟慘狀,而後在幾次試圖釐清自己性向時,頻頻撇清對同性的慾望,只想證明我不是「這種人」。而不論Birdy多麼叛逆,他的父親仍是會追殺到學校揍打孩子,責備孩子生你何用的絕對權威存在。「如果我是同性戀可能會被打死」的恐懼,社會的網羅與家庭的窂籠,透過同學對「咖仔」(當時對男同性戀的蔑稱)的嘲笑,與父親的意象,滲透電影每一處。

當可能成為情敵的學妹(邵奕玫飾)出現,阿漢與Birdy的關係出現關鍵性的轉折,導致兩人產生最激烈的衝突,一場浴室中的對峙與發洩,將情緒推上高峰,感情的爆發裡蘊藏許多無法說出的話語與傷痛。最終兩人做出截然不同的選擇,要在多年重逢後,才能明白所有的決定都出於當時難以見容於社會的愛,這也成為最深的遺憾。

片中阿漢幾度詰問學校的神父(法比歐飾):「你有多愛一點,我有少愛一點嗎?」同性之愛就是罪,異性之愛就高貴嗎?對世界的控訴,與對同性之愛的思索,透過神父與阿漢的對話進行,要到最後才明白,這些話語中的攻防,也是神父對自己人生的辯證。

《刻在你心底的名字》導演柳廣輝坦承本片是自己的故事,他在拍完電影,50歲的時候,終於向母親出櫃。電影裡反覆出現已逝歌手蔡藍欽演唱的《這個世界》:「我們的世界,並不像你說的真有那麼壞,你又何必感慨,用你的關懷和所有的愛,為這個世界,添一些美麗色彩。」台詞中一句:「你不覺得在電影裡面,比人生好玩很多嗎?」回望人生,這應該也是導演的自我追尋及療傷的旅程。本片演員,不論是扮演兩位主角年輕時代的陳昊森與曾敬驊,或是成年後的戴立忍與王識賢都令人驚豔,演員層次豐富的細緻演出,也為角色增添了說服力。而從1987到2020,這段少年追尋自我到出櫃肯定自我的歷程,意外與台灣的處境若合符節,不知是導演有意為之,或只是意外的巧合呢?

 

■撰文/夏晚森‧圖片/ 氧氣電影 

 

夏晚森
作者
作者

不自由文字工作者,篤信若能於一切眼中看見無所有,則可於無所希望中得救。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