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評》《完美嬌妻養成班》:我愛誰我決定!明亮的女性平權之路
2020/09/07本文有雷,慎入
你本以為在看劇情片,豈料最後成了歌舞片,由凱薩獎名導馬丁波渥斯(Martin Provost)執導,坎城、威尼斯、柏林三大影展影后茱麗葉畢諾許(Juliette Binoche)主演的《完美嬌妻養成班》(La bonne épouse/How to be a good wife),以幽默諷刺的手法,呈現了1960年代末期法國女權運動興起時的社會風貌。片中茱麗葉畢諾許原本總是穿著保守拘謹的套裝,到後來以一身俐落的褲裝,大踏步地帶著一眾女孩們走向革命之都-巴黎。嚴肅的女性自覺議題,沾染上明亮歡樂的色彩,是少數描述社會運動卻不令人感到沉重的電影。
風起於青萍之末,浪成於微瀾之間。《完美嬌妻養成班》雖然描述的是1960年代晚期即將風起雲湧的法國女性自覺運動,卻聚焦於運動核心邊緣的外省,亞爾薩斯的一個小城鎮,由一個偏鄉的地方學校,管窺時代風潮的變化。茱麗葉畢諾許飾演的波萊特是一所以培育完美妻子為目的的凡德貝家政學校的校長夫人,也是實際的授課者之一。除了她以外,主要授課者還包含一位修女以及校長的妹妹,而校長,雖然是學校的負責人、領導者,卻如擺飾般的存在,並不真正擔任教學的工作。當他因意外過世,波萊特才發現丈夫留下一屁股爛帳,學校正面臨倒閉危機。對於早已因為入學人數驟減致使招生困難的凡德貝家政學校來說,不啻是雪上加霜。
電影中凡德貝學校的老師們仍堅持傳統,認為完美的妻子必須完全順服丈夫,善於家務,然而學生們已經有了不同的看法。透過自我選擇衣著(如寧願穿上下分開的睡衣睡褲,也不願穿連身的睡袍)、掌握性的自主權,甚至是向心儀的女同學示愛,新時代的女孩們向老師提出質疑:「你把我們變成奴隸,就像你一樣。」 儘管進入這所家政學校的理由各異,她們透過不斷地越界,嘗試做自己的主人,年輕的女孩們要自由地愛男孩、愛女孩,而在培育完美新娘的學校裡,決定自己愛戀的對象、未來的伴侶,就是最大的反叛。
當象徵傳統男性權威的校長過世後,年長的女老師們彷彿也解開束縛,開始試著開車、處理財務、甚至談起戀愛。《完美嬌妻養成班》固然設定在一所保守傳統的學校,卻又像是女性的烏托邦。在這裡,女人或女孩之間沒有勾心鬥角,而是互相扶持,團結協力。正當你懷疑女人們可能為愛上同一個男人爭風吃醋,轉眼卻發現她瀟灑地換上自裁的新衣,已然放下過去,邁出新的腳步。除了校長之外,片中的其他男性,也是新時代好男人,知道要尊重女性,也願意承擔家務。「我不需要一個奴隸,我想和你在一起。」當波萊特的前男友向她如此告白,對照學生之前的質疑,時代的巨輪已經帶著女性朝向平等的方向前進。
只是如果要說這部電影有什麼缺點或遺憾的話,那麼或許就是太過理想了吧!《完美嬌妻養成班》的女人或女孩們,面對現實的挑戰或內心的掙扎,逃脫與反抗得如此輕易,對照現實社會女權發展的頓挫與艱難,未免顯得這樣的樂觀過於天真,轉折也過於容易。而主角透過年輕時的愛人,重新獲得追求愛情與解放自我的勇氣,也不免遭來女人的解放還是要靠男人之譏。
《完美嬌妻養成班》最終結束在一干女子昂揚邁向籠罩在五月風暴中的巴黎,明亮的日光與未知的未來形成對比,伴隨她們的是包括西蒙波娃在內的無數女性平權運動的前輩之名。我忽然想起去年法國藝文圈興起的#MeToo運動,凱撒影后阿黛兒.艾奈爾(Adèle Haenel)揭發了年幼時遭男導演性騷的過去,並在凱撒獎將最佳導演獎頒給被控性侵的導演羅曼·波蘭斯基(Roman Polański)時憤而離席。女性平權是條漫漫的崎嶇長路,相較於現實的殘酷,或許我們需要的是電影中無畏的勇氣與熱情吧!
■撰文/夏晚森‧圖片/原創娛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