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英博物館的彩虹之旅:探索展品背後的同志愛欲(下)
2020/07/21▲「蘭戈倫女士」(Ladies of Llangollen)在19世紀後期出名後,經常有名人前來拜訪,但兩人作風低調,不願留下肖像記錄。這張圖片是某位訪客偷偷繪製而成的素描。 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在六月這個同志驕傲月的最後幾天,大英博物館宣布將館內知名展品「羅賽塔石碑」加入以LGBTQ歷史為主題的官方導覽行程裡,引發一陣熱議。這個對破解古埃及文字具有重大貢獻的歷史文物,其實跟同志可說是頗有淵源;而在博物館少數的女同志相關收藏品中,「蘭戈倫女士」(Ladies of Llangollen)的對杯尤其引人注目。
▲這雙喝熱巧克力用的對杯,是19世紀知名女女伴侶「蘭戈倫女士」(Ladies of Llangollen)的愛用之物。上面的房屋圖案即為兩人同居之處Plâs Newydd,另一面則是代表兩人的菱形紋章。圖片來源/© The Trustees of the British Museum
「蘭戈倫女士」指的是巴特樂(Eleanor Butler)與龐桑比(Sarah Ponsonby)這兩位來自愛爾蘭上流社會的女性。她們於1768年認識後,感情急速升溫,於1778年成功私奔到英國,定居在威爾斯北部的蘭戈倫(Llangollen)。兩人把住處命名為Plâs Newydd,過著讀書寫字、種花植草的靜謐田園生活。
▲Sarah Ponsonby(左)與Eleanor Butler(右)被合稱為「蘭戈倫女士」(Ladies of Llangollen)。兩人作男裝打扮,相守相惜50年,是英國19世紀最出名的女女伴侶。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女性間的浪漫情誼在19世紀歐洲並不少見,彼此作伴之事亦時有所聞。但蘭戈倫女士不僅同居50年以上,平時還穿黑色騎馬裝、頭髮抹粉並戴著大禮帽,腳上則是一雙女用拖鞋。如此特異的打扮讓她們成為當地的話題人物,吸引不少名人造訪,其中也包括有「當代第一位女同志」之稱的安.李斯特(Anne Lister)。
李斯特從報上得知蘭戈倫女士的消息後,便一直想找機會拜訪,後於1822年跟龐桑比見了面,深為對方特立獨行的打扮所吸引:「造型怪異,但為人溫和有禮;不算陽剛,卻有種無法言喻的氣勢。」當李斯特試探性地詢問兩人是否為「典型關係」,龐桑比則巧妙回答:「感謝上帝……我是自由之身。」
雖然李斯特猜測她們之間並非只存在純友誼,但從巴特樂留下的大量日記來看,很難斷定兩人是否發生過性事。然而即便是柏拉圖式關係,蘭戈倫女士對待彼此的親密姿態,確實讓作風開放的李斯特頗為羨慕,連她的女友都曾表示,自己也想跟李斯特一起過這樣的同居生活。
▲「蘭戈倫女士」(Ladies of Llangollen)浮雕像。 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大英博物館表示,像蘭戈倫女士這樣的故事,很容易遭人遺忘,成為博物館收藏的漏網之魚。是以藉由挖掘展品背後的同志故事,既提供新的觀看角度,也能讓博物館充分發揮多元教育的意義。如同維多利亞與亞伯特博物館LGBTQ專題導覽的發起人Dan Vo所言:「酷兒的故事一直都存在於博物館內,但有時卻被隱藏起來,」而設立以性少數為主題的固定導覽路線,就像博物館對LGBTQ族群的溫柔喊話:「我們接受你、尊重你,而且歡迎你。」
延伸閱讀:大英博物館的彩虹之旅:探索展品背後的同志愛欲(上)
■編輯/Vicki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