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維米克:如果有一顆子彈打穿我的腦袋,就讓它摧毀每一扇櫃子的門

2020/05/22

▲哈維米克在卡斯楚街開了小照相館,開始投身政治運動。(圖片/達志影像授權)

「如果有一顆子彈打穿我的腦袋,就讓它摧毀每一扇櫃子的門。」今天(5月22日)是平權先鋒哈維米克(Harvey Milk,1930-1978)的90歲冥誕,作為美國第一位公開出櫃的政治人物,哈維米克在飽受暴力攻擊的威脅下,以錄音的方式預先留下他的遺言,期盼若真有不幸發生,有人能繼承他遺志。哈維米克不幸言中,就在他當選舊金山市監督委員會委員不到一年的時間,即遭射殺身亡,過世時只有48歲。  

如今哈維米克早已被視為是平權史上的里程碑人物。2016年美國宣布一艘新建的軍艦將以他為名,他的肖像被印製為郵票,許多城市的街道、廣場以他命名,去年舊金山國際機場更將重建後的第一航廈命名為「哈維米克第一航廈」(Harvey Milk Terminal 1),諸多文學藝術創作也以他為主題,他的傳記電影《自由大道》(Milk)更讓飾演他的西恩潘(Sean Penn)奪得奧斯卡影帝。他對平權運動影響深遠,然而你可能不知道,他其實到了40歲才公開出櫃,真正立定志向從政,已是43歲的事。


▲舊金山「哈維·米克」航廈啟用時,也推出了相關展覽。(圖片來源/舊金山國際機場)

卡斯楚街市長
哈維米克出生於紐約一戶猶太家庭,與他同時代多數的同志一樣,當他在發現自己喜歡男人時,選擇隱瞞。他說:「我不能讓其他人知道,這會害死我的父母。」大學畢業後,哈維米克輾轉做過許多工作:加入海軍、擔任教員、在華爾街擔任研究員等,其間持續地談了幾場戀愛,差點與他的女同志朋友假結婚,企圖掩護彼此真正的戀情。在他的幾次遷移中,曾一度來到舊金山又重返紐約。1973年,他再度來到舊金山,在著名的同志聚集地卡斯楚街(Castro Street)落腳,在這裡,開啟了他人生晚期最重要的平權運動之路。

70年代的美國依然十分保守,然而舊金山,特別是卡斯楚街區相對開放,同志可以在此相擁牽手,洋溢著自由解放的嬉皮精神。從60年代晚期,本地已逐漸成為同志社區,當哈維米克在這裡開了一間小照相館,他很快憑藉著熱情與魅力,成了社群領袖。他稱自己為「卡斯楚街市長」,開始投身政治運動。

▲哈維米克在落選三次後,終於當選舊金山市監督委員會委員(圖片/維基

我請求你們出櫃
哈維米克幾次參選,鼓勵「出櫃」成為他的重要主張之一,他曾說:「我請求我的同志姊妹與兄弟投身戰鬥,為了自己,為自由,也為了國家。只是安靜待在櫃中我們無法獲得權利……讓我們出櫃與謊言、迷思及扭曲的真相奮戰,去告訴眾人何謂真實的同志,因為我已對沉默的共謀感到厭倦,因此我將去談論,而我也要你們去談論。你們必須出櫃,向你們的父母與親人出櫃!」

1977年,哈維米克在落選三次後,終於當選舊金山市監督委員會委員,隔年上任。他的當選成了美國的頭條新聞,宣告一個新時代的來臨,一位公開的同性戀,能夠當選公職,這對同志社群的激勵不言可喻。哈維米克也不負眾望,以發起一項禁止基於性傾向歧視的民權法案,開啟了他的任期,持續不懈地為平權努力。1978年11月,悲劇發生,哈維米克個性偏執的前同事,也曾擔任舊金山市監督委員會委員的丹懷特(Dan White)走入了市政廳,因著自己的私人恩怨先槍殺了市長,自由派的莫斯克尼(George Moscone),接著到哈維米克的辦公室,朝他開射五槍,其中兩槍直接擊中頭部。

儘管哈維米克的從政生涯只有五年的時間(實際當選監督委員會委員只有一年),然而如同他著名的「希望演說」(The Hope Speech,1978):「他們(同志)的唯一盼望就是希望,而你必須給他們希望,去期待一個更美好的世界,期待更美好的明天,期待如果家中壓力太大,能有更好的所在可去,希望所有的一切都會好好的。」在他過世後,一代代的同志接力奮戰,即使緩慢,這個充滿希望的世界,仍一步一步到來。

陳二咚
作者
作者

資訊焦慮狂,對萬事萬物好奇。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