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潛在的恐同者到為平權作戰-專訪 阮美嬴

2020/03/12

平權運動的成功,不僅仰賴許多同志前撲後繼的努力,也感謝許多直同志朋友挺身而出,與同志並肩奮鬥。由不了解同志到投身同運,同志諮詢熱線行銷企劃部主任阮美嬴在LGBTQ機構服務已超過十年。2018年,LEZS特別專訪阮主任,聽她分享一路走來的心路。

 

同志諮詢熱線是什麼單位?身邊許多朋友總以為同志諮詢熱線,只是接電話的張老師?在許多徬徨、迷惑、掙扎的邊緣路口,同志諮詢熱線其實還有更多樣的議題關注,正在努力透過社工的溫柔,注入改變與力量。同志諮詢熱線企劃主任阮美嬴帶著直爽笑容,「我相信長時間的努力行動,可以改變現況。」

2018年,是台灣同志諮詢熱線協會成立廿週年,也是阮美嬴與這個機構相遇的第九年,回顧她與這個工作的點點滴滴,從讀大學時因為社工系實習開始接觸,正式進入協會工作,到接下行銷企劃部主任,負責捐款推廣等相關項目,她也從學生時期一路成長,這當中有著許多的心境轉化。

曾經是潛在的恐同者
對於一個將近十年在同志機構服務的人,一般人可能很簡單地認為那人本身為同性戀,或是很早就接受同志文化的直同志。但美嬴很直爽的承認,在她剛開始這份工作差不多半年以後,開始認知到自己未能覺察到的「正(歧)常(視)」觀念。她自嘲地說,那時自己對同志文化的不了解出乎意料之外,一些稱呼用語完全不懂,傻傻地「是T是婆還是不分」都搞不清楚,花了一整個學期來適應這些事。有次在課堂上看完一部和同志爸爸養育孩子有關的電影,還舉手問老師說,他們怎麼可以剝奪小孩有爸爸媽媽的經驗。她同理那時的自己,如今回顧,也自我解釋道,「因為在很典型的家庭裡長大,成員裡有爸爸媽媽和姊姊」,唸社工系讓她得知家庭樣貌可能有的複雜度,這才開始讓她從各個小地方去反思及分辨習以為常的觀點。她笑說因為以前是潛在的恐同者,所以某些方面也能微微同理這些人的恐懼心理。

有關她的工作,家人不完全理解內容,有時候會擔心;媽媽就曾勸過她不要太激進,怕起衝突會有危險。問她是不是常常需要和家人親友們解釋自己的工作內容和說明同志文化狀況,她進一步談到了熱線的工作也往往要一再跟社會解釋說明,解釋了廿年,她感嘆地說:「終極目標就是我們可以不需要再解釋這些事。」熱線在台灣是最大的同志機構,同時有八個小組,針對電話諮詢、愛滋工作、同志與多元性別、中老年與身心障礙、親密關係、家庭工作、青少年同志、跨團體婚姻平權推法工作親密暴力等主題展開工作,但相關議題在社會上相對來說還是算小眾,有些同志朋友甚至不知道有這些資源在運作,相關議題的訊息推廣對他們來說就非常重要。

希望讓青少年感覺被接住
在同志團體裡奔走服務多年,阮美嬴的工作形塑了她現有的朋友圈和價值觀,已經不單單是工作,而是緊密地生活在一個族群當中,並肩作戰地一同拓廣生活領域及改變處境。她說前兩年是重要轉折點,讓大家更領悟到同志運動要成功,各結合社會裡各方的力量,同志社群之外,異性戀族群的支持也很需要爭取,「我一直覺得同志運動接下來需要更多異性戀加入,大家不一起是沒辦法成功的。」。

最近幾年,熱線與國際其他相關組織有了更多連結機會,除了有許多國外團體來熱線參觀訪問,工作人員也曾受邀參與Global Innovative Advocacy Summit與其他國家的同志運動者交流、前往日本東京與德國柏林的同志遊行分享台灣經驗,透過與國外組織交流,爭取國際友人對台灣婚姻平權運動的支持。面對新的一年,可想見阮美嬴和她的工作伙伴,有更多包括籌募經費和相關議題的挑戰要開展。

青少年同志議題一直是阮美嬴關注的主題之一,她特別談到「青少年」,其實就是被社會建構而來的概念,以前的孩子身體成長到一定狀態就出社會去工作了,能生孕的就生養小孩。工業化及經濟發展之後,在這階段的人需要多一些自我探索的時間,而周遭資訊越來越多,青少年會需要有人陪他們好好聊正在發生什麼事情。這時若有些老師和同學又當他們不存在會讓事情發展更難,阮美嬴希望她們在做的事,可以讓青少年同志可以感覺被接住,而不用自己去摸索衝撞。

最重要的是依舊是時間
問她為何能在這工作上服務那麼多年,她說:「我很喜歡人。人是很有趣的東西,每個人都太不一樣⋯⋯,我覺得自己無聊,透過別人的故事就又多過了一些人生」,接著補充道,「我當社工碰到有些相對弱勢的朋友,很難想像他們的靭性如此強大。」

但無論結果如何,她特別強調「很多的信任和成績都是一點一滴累積來的」,能看到逐漸的改變,是因為背後許多人花了很多時間服務累積來的成果,最重要的是依舊是時間。同志諮詢協會花了廿年,期待的就是能以這股溫柔的改變力度,為台灣社會的進步帶來了許多能量。

 

■撰文/Fu-Chin Chiang‧攝影 / Jessie Ho‧妝髮 / Manda Wu @ Found Hair

本文轉載自LEZS28〈溫柔的改變與力量-專訪同志諮詢熱線企劃部主任阮美嬴〉,2018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