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親愛的我-《親愛的艾倫:就算妳與眾不同,我只會愛妳更多》編輯後記

2019/06/11

「每個人都是與眾不同的,因此每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我唯一希望能改變的,就是我能在更年輕的時候就學會如何接納我自己的與眾不同。我感謝艾倫的與眾不同,也感謝我自己終於有能力接納艾倫的與眾不同。我的女兒並不平凡,我何其有幸能有一個不同凡響的女兒。」──《親愛的艾倫:就算妳與眾不同,我只會愛妳更多》

 

我還記得那幾年被痛苦包圍的日子。

我的「與眾不同」給自己帶來的不是驕傲與自信,而是格格不入與罪惡感──就像是跌落深淵一樣,連呼吸都覺得辛苦,脆弱得連把自己留在這個世界的理由都找不到。

但這一本書──《親愛的艾倫:就算妳與眾不同,我只會愛妳更多》──讓我找到堅持活下去的希望。

 

 

        在大學期間,我「正式」以女同志的身分向家裡出櫃。

  不只爸爸媽媽,連同舅舅、舅媽、爺爺、奶奶……等親戚長輩都知曉了。在那個時候同志議題還是在半檯面下的,並不像這幾年討論得如此熱烈。相關資訊不足、也沒有機會可以循序漸進地灌輸長輩們正確的同志相關知識,我就這麼赤裸裸地出櫃了。

長輩當然都希望我可以「變回」異性戀。媽媽哭著自責說她沒有盡到好好教育我的責任;爺爺奶奶兩個七八十歲的老人家,從鄉下騎著一輛破舊的機車到家裡來,兩老帶著無奈的眼神,苦苦哀求我不要走上「歧路」,甚至還塞了錢給我,讓我好好聽話。其他長輩則各有不同的方法,除了建議我可以尋求精神科的協助之外,也少不了直接地責罵,責怪我沒有盡到「孝道」。

        我自認為一直以來都是一個聽話且乖巧的小孩,但卻因為性傾向的原因,這個乖巧的小孩被貼上了各種負面的標籤。在一連串可以稱為「家庭革命」的期間,我不知如何求助,只能壓抑,精神幾乎在崩潰邊緣。

        雪上加霜的是,當時我的感情也出現了問題──我面臨到了親密關係暴力。「是不是我做錯了什麼,還是我真的很爛,她才這麼生氣?」這是我每天自問的問題。

  我的自信與價值在家庭與感情的夾擊之下,已成了千瘡百孔。

        我沒有向外求助,所有的痛苦都壓抑在心裡。

        我有時會站在學校大樓的露臺邊,往下看著那條穿越過校園的溪,潺潺流水,謝了的山櫻花瓣漂在水面,好幾次都需要竭盡全力,克制自己往下跳的衝動。

 

 

  還好,在那個時候我意外成為了艾倫‧狄珍妮(Ellen DeGeneres)的粉絲。當時艾倫已經是世界知名的女同志脫口秀主持人,我非常欣賞她幽默風趣的主持風格、對生命的熱忱以及慈悲,最重要的當然還有她身為一個演藝人員,勇敢地用女同志的身分面對全世界,她身上的每個特質,都對當時的我產生了正面的影響。

  每個失眠的夜晚、思緒混亂的當口、抑或是焦慮恐懼來襲時,我就會上Youtube點開《艾倫秀》(Ellen Show)的影片來看,總能讓我不那麼難受,總能讓我的情緒緩和下來。

以一個艾倫迷妹的正常發揮,我去買了艾倫出版過的每一本書。就在某天逛網路書店的時候才發現,原來艾倫的媽媽──貝蒂‧德傑尼勒斯(Betty DeGeneres)竟然在1999年出版過一本書,這本書就叫做「Love, Ellen: A Mother/ Daughter Journey」。且這本書的核心竟然是在述說過去艾倫向她出櫃的整個心路歷程,我又驚又喜,也很好奇他們母女的心路歷程到底怎麼走過來的,便毫不猶豫地買下來。

 

 

收到書之後,我才讀了前面幾章,就哭到停不下來──我感覺我整個心靈都被貝蒂給治癒了。她溫柔的文字,在那個我最無助的時期,給予我活下來的勇氣與希望。

「出櫃被描述成震動整個世界的地震,受影響的不只是出櫃的人,他或她周遭的人也全都會受到影響。出櫃通常還會被描述成『對他人宣布自己的性傾向』,而不是自愛的表現。但毫無疑問的,出櫃是值得慶祝的自我發現,也是人生新階段的開始──不只是因為你的女兒或兒子鼓起勇氣踏出了實現自我的一步,也因為你同樣獲得了能夠實現自我的機會。出櫃是一個禮物。」

        貝蒂讓我明白,就算是全世界都不能認同我是一個女同志,至少還有她──能明白我、理解我。她也讓我知道,向家人正式出櫃並非不自愛的表現,而是勇於面對真實的自己,也讓我有勇氣,將貼在我身上的那些「不孝順」、「精神有問題」、「不聽話」……等標籤摘去。

貝蒂也在書裡述說,她身為一位保守家庭出身的基督徒母親,如何從反對與不理解,一直到全心全意接納艾倫,甚至成為美國人權戰線(Human Rights Campaign)的第一位非同志的發言人。她坦言,這並非一個容易且輕鬆的過程,但是她願意打開與艾倫「溝通的渠道」,且永遠不會忘記自己是「全心全意、純粹地愛著艾倫」。

這也讓我更有信念,與家庭保持良好的溝通,不吝於表現對他們的愛,我深信,總有一天我的家人也能打開心房,願意接納最真實的我。

 

 

在那個時候,我也疑問著,為何這本書自1999年出版至今,竟沒有引進中文版?我便下定決心,總有一天我要將這本書翻譯完成,寄給各大出版社請他們出版!(當時的我還是個光有熱血、沒有計畫的大學生,完全不知道出版流程,現在回想起來確實有點天真好笑!)

這個心願在我畢業之後就被擱著了。因為我意外地進入出版業成為了編輯,每天忙碌的出版生活,讓我無暇顧及這個心願。但我從沒忘記!直到去年轉職換了出版社之後,我尋了個機會向總編輯推薦這本書。當時正值平權公投議題炒得沸沸揚揚的關鍵時刻,總編輯認為就算這本書距離初版已經有20年之久,在現在這個時期,確實有在台灣出版的價值。

得到了總編輯的認可之後,我連忙去找版代談授權之事,過程又等了兩個月的時間,原本以為是沒有下文了,沒想到在去年年底收到版代捎來的好消息──國外同意授權繁體中文版!我竟然順利地簽下這本書了!

回想起過去發的豪願──雖然我沒有親自翻譯這本書,但現在身為編輯的我,能親自編到這本學生時期夢想之書,簡直是無上的榮幸。

出版業做為讀者知識的提供與傳遞者,我希望能盡我最大的力量,提供大眾正確的知識與資訊,讓台灣的讀者更有機會能夠透過書籍,去認識、去尊重並接納多元的群體。

 

我在撰寫這篇文章的同時,《司法院釋字748號解釋施行法草案》在立法院已經三讀拍板通過了。台灣的同志已經可以向行政機關登記「結婚」。但是通過同婚專法,歧視和偏見並不會因此消弭於社會上,接下來我們還是要持續地與社會對話和溝通,這也是台灣社會相互包容的開始。

 

雖然一本書無法改變世界,但還是能夠在一個人的心裡留下一些溫暖的印記吧?如同你難過時,會躲在書中的字裡行間般……得到了最溫暖的安慰。──《羅曼史是別冊附錄》

 

《親愛的艾倫:就算妳與眾不同,我只會愛妳更多》這本書,曾經在我最痛苦的時候,給我帶來希望。而我也期許這本之於我來說的「希望之書」,能帶給台灣的讀者──不管是同志或是同志父母──在黑暗中的一點曙光、一點點溫暖。

 

 

延伸閱讀

*書摘》當艾倫狄珍妮第一次向母親出櫃

*從虔誠教徒到擁抱女兒,艾倫狄珍妮母親寫下同志父母對子女愛的告白

 

 ■撰文 ‧ 圖片提供/鄭莛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