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摘》當艾倫狄珍妮第一次向母親出櫃
2019/06/05編按:「媽,我是同性戀。」──那一年,艾倫狄珍妮親口對母親貝蒂・德傑尼勒斯說出了這六個字。從此改變了貝蒂・德傑尼勒斯的一生。這六個字猶如震撼彈,擊碎了貝蒂相信了一輩子的信念:她是誰?我是誰?何謂人生?從最初的震撼,到後來的接受,貝蒂在《親愛的艾倫:就算妳與眾不同,我只會愛妳更多》一書中,娓娓道來自己的心路歷程。本文節錄自貝蒂自序,在第一次聽到艾倫出櫃後,貝蒂的掙扎與學習接受的過程。
▲艾倫和她媽媽一起出席艾美獎
我知道有些家長能夠坦然接受自己的兒女是同性戀,他們心態是平和的,甚至是開心的。但很遺憾的,我並不是那些家長中的一員。我和多數的家長一樣,經歷了一段過程。我必須花時間思考、釐清什麼事才是重要的、跨越我可怕的無知並學習與同性戀有關的知識。我所熟悉的都是常見的迷思以及謬論,我需要學習的是真相。在往後的日子中,我學到了兩個最重要的真相,第一,成為同性戀並不是一種選擇;第二,同性戀是正常且健康的。但我必須花一些時間才能全然接受這些真相。
在我得知了這項與艾倫有關的新訊息後,我經歷的階段並不是人們在深愛之人死亡之後會經歷的那種過程─那當然也是一種成長。因為死去的並不是我深愛的人,死去的是我自己心中對於艾倫該怎麼樣的期待。這些期待死去後,我心中便有了新的空間能容納真相,有關於她與我的真相。
▲艾倫和母親一起拜訪席德西醫院的青年陣線
雖然這個過程很艱困,有時會很痛苦,但最重要的是我認知到這是一種過程,順其自然地跟著過程走。另一件重要的事是,我在這段過程中一直都如同往常地深愛著我的女兒,而她也同樣愛著我。我們保持著順暢的溝通渠道。雖然這麼做並不容易,但卻是至關重要的。
在沙灘散步那天過後沒多久,我和艾倫通了電話,當時我依舊處於早期掙扎的階段,因此更多問題冒了出來。是不是在她成長的過程中遇到了什麼
事?我暗示她,說不定是因為她一直跟某些人一起混。
「妳這麼說是什麼意思?」艾倫生氣地說。
「這個嘛,妳有多了解那些人呢?」我的聲音中明顯帶著不贊同的意思。
她提出這個問題的時候聽起來很受傷:「是什麼讓妳這麼不滿意?」
「其實只是因為我一直夢想能在報紙上看到妳的訂婚照片。」我一坦承之後,嘴巴就停不住了。「我很擔心將來沒有男人能夠養活妳和照顧妳。而且妳要怎麼生小孩呢?」
這段對話的走向愈來愈糟糕,最後我們草草掛了電話。
幾天後,我收到了艾倫寫給我的一封信。
親愛的媽媽:
跟妳講完電話之後,我那天過得糟糕極了!妳說的話讓我覺得非常難受。……很抱歉我並不是妳希望我能成為的那種女兒──我沒辦法在報紙上刊登訂婚照片也沒辦法成為懷胎三個月的孕婦!我說這些話的目的並不是挖苦!我知道妳一定也很受傷──也知道妳一定很難接受。
但請妳也想想我的感受呀!我這麼愛妳──妳很清楚妳對我來說有多麼知道我有多在乎妳嗎──但是我沒辦法改變自己的感覺。
我戀愛了──並不是我刻意為之─事情就這麼發生了,這段感情是我生命中唯一的動力,我不可能只為了妳、為了社會或者為了其他事而毀壞這段戀情。我現在很快樂,我很遺憾妳無法認同我─我知道妳不能理解──妳可能永遠也無法理解這件事。除非親身經歷過,否則沒有任何人能完整理解任何事。妳的成長背景是非常不同的─包括生活型態、世代、環境、親友與社會等等。
我只希望妳能知道,在我們無法獲得共識時,難過的人並不只有妳一個。我唯一的要求就是請妳試著相信我──我沒有生病。我沒有發瘋。事情就只是順其自然地發生,我的朋友們沒有生病─他們是正常、健康、好看、穿著得體、禮貌的成年人,他們全都遵守這個社會的規範。我真希望妳能認識他們,這樣妳就會了解妳對「 他們」的想像錯得多離譜。
希望我們能有更多時間能和彼此相處─我們真的需要時常聊一聊。
深愛妳的,
艾倫
▲貝蒂・德傑尼勒斯作為人權戰線國家發言人
她或許是對的:我們的確需要花一些時間聊一聊。我們也的確這麼做了。我在談話時提醒她,無論發生什麼事,我都會一如往常地接受她、愛她。我承認,或許我永遠都無法全然了解這件事,但我會用盡一切力量與方法試著了解。
在接下來的幾年間,我們一直保持書信往返,我們寫詩給對方,我們在電話上聊天,我們大笑,我們大哭。我們從來沒有失去聯繫。在每封信的結尾或是談話最後的道別之後,她總是會以「愛妳的,艾倫」或者其他類似的詞語作結。我們兩人從來都不會把這份愛視為理所當然。
事情的進展很緩慢,不過隨著我逐漸認識了她的朋友們以及她的伴侶們,我開始放下心,我看得出來她過得很快樂。我在這一路上學會了許多事,我不只懂得身為同性戀代表了什麼,也懂得身為人類代表了什麼,我理解了愛、勇氣與誠實。
■本文節錄自〈首次出櫃〉‧作者/貝蒂・德傑尼勒斯(Betty DeGeneres)‧文章及圖片由臺灣商務印書館授權及提供轉載‧原文收錄於《親愛的艾倫:就算妳與眾不同,我只會愛妳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