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英博物館的彩虹之旅:探索展品背後的同志愛欲 (上)

2020/07/21

▲大英博物館LGBTQ專題導覽「愛欲認同:探索LGBTQ歷史」的首頁截圖。 圖片來源/大英博物館官網

在六月這個同志驕傲月的最後幾天,大英博物館(The British Museum)宣布將館內知名展品「羅賽塔石碑」(Rosetta Stone)加入以LGBTQ歷史為主題的官方導覽行程裡,引發一陣熱議;這個對破解古埃及文字具有重大貢獻的歷史文物,竟跟同志有關?

根據館方研究,最早提出假設,認為石碑上三種文字都在講同一件事的人,就是出身世族的英國男同志班克斯(William John Bankes)。這位熱衷收集古埃及文物的探險家曾致力解讀羅賽塔石碑的內容。之後卻因與男性發生性行為,遭法庭指控犯下「不自然的罪行」,甚至可能被處以極刑,迫使他流亡海外,其功績亦埋沒在歷史洪流中。


▲大英博物館的LGBTQ主題導覽從2019年開辦以來便頗受好評,內容也持續擴充,「羅賽塔石碑」(Rosetta Stone)就是預計納入導覽路線的知名文物之一。
圖片來源/© The Trustees of the British Museum

該消息不僅改寫了解讀古埃及文字的歷史,也讓人重新注意到英國博物館的同志專題導覽。早在2013年,位於「英國同志首都」布萊頓—霍夫(Brighton & Hove)的布萊頓博物館(Brighton Museum)便開始實施「物件故事」(Object Stories)計畫,設計專屬LGBTQ展品的導覽路線。2015年起,知名的維多利亞與亞伯特博物館(Victoria and Albert Museum,V&A)亦於每月定期舉行LGBTQ主題導覽,首開英國大型博物館的風氣之先。


▲喜愛歌詠女女戀情的莎弗(Sappho)是古希臘的傑出女詩人,有「第十位謬思」的美稱,也經常成為當時物件的圖案主題。這個古希臘水瓶(hydria)是大英博物館的收藏,圖中坐著的女性就是莎弗。圖片來源/© The Trustees of the British Museum

2017年,適逢英國慶祝男同志性行為除罪化50週年,各地博物館紛紛舉辦以性少數為題材的展覽,大英博物館也舉辦了特展「愛欲認同:探索LGBTQ歷史」(Desire Love Identity: Exploring LGBTQ histories),列舉具有同志情欲象徵,或與同志有關的文物,開創不同的觀賞視角。由於大受歡迎,館方不僅發行線上語音導覽,更進一步於2019年將該展轉型為同志專題導覽,分長短兩種路線,讓遊客即便在時間不多的情形下,也能欣賞到館內的LGBTQ重點展品。導覽內容除了西方文物外,也有來自兩河流域、古埃及、馬雅、紐西蘭毛利人(Maori)、非洲等其他文化的物件,可謂相當多元,而且還在持續擴充。不過從性質來看,則以男同志與跨性別相關者居多,女同志的呈現稍嫌弱了一些。


▲隨著英國女女宮鬥片《真寵》(The Favourite)在2018年勇奪威尼斯影展評審團大獎及最佳女演員,連帶讓安妮女王(Good Queen Anne of Great Britain)的同性戀情再度受到世人矚目。圖為畫有女王肖像的瓷盤,為大英博物館收藏品。圖片來源/© The Trustees of the British Museum

即便如此,大英博物館內與女同志相關的文物仍有不少可看之處:例如即將加入同志專題導覽陣容、刻有兩女性交浮雕的古羅馬陶燈;畫有2018年英國拉拉宮鬥片《真寵》(The Favourite)主人翁安妮女王(Good Queen Anne of Great Britain)肖像的瓷盤;以歌頌女同戀情出名的古希臘女詩人莎弗(Sappho)為主題的水瓶與硬幣等。不過其中最受注目的,莫過於一雙飲用熱巧克力的對杯;外表雖不起眼,卻是19世紀最出名的女女伴侶「蘭戈倫女士」(Ladies of Llangollen)的愛用之物。
 


▲這雙喝熱巧克力用的對杯,是19世紀知名女女伴侶「蘭戈倫女士」(Ladies of Llangollen)的愛用之物。上面的房屋圖案即為兩人同居之處Plâs Newydd,另一面則是代表兩人的菱形紋章。圖片來源/© The Trustees of the British Museum

延伸閱讀:大英博物館的彩虹之旅:探索展品背後的同志愛欲(下)

 

■編輯/Vickie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