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不重來,一朝一命!─詩人彤雅立與你讀《性意思史》與《觀看流星的正確方式》

2020/01/14

炎炎夏日,收到兩本關於性別的文學作品,一本是張亦絢的《性意思史:張亦絢短篇小說集》,另一本是鍾旻瑞的《觀看流星的正確方式》。兩部作品都是短篇小說集,讀來輕盈,並不沉重,分別從兩個不同的作家眼中探鑿身體故事,也讓自己回到了最初的那個時代。

記得大約是從《壞掉時候》開始讀張亦絢的,還有《最好的時光》,淺黃色的封面,小女孩一席洋裝,裡面吐露著關於女同志感情與生活。後來錯過了一些,回國的時候趕緊花時間找出《愛的不久時:南特/巴黎回憶錄》,也許是同樣旅歐,因此讀起來格外有共鳴。在那裡,我已經約略地讀出了《性意思史》的影子,甚至比《永別書:在我不在的年代》有更多的呼應。身體很多時候,是可以去歷史的,儘管我們每個人的身體都有著一份歷史,但是當我們談到「性」,那麼,那些意思與意識就超越了歷史,而自成了一個國度。那國度是記憶的國度,負載記憶卻不需要太多厚度。張亦絢在這本封面上打著「從此身敗名裂的小說」,用四則短篇、一則後記與十封與作家朋友葉佳怡的往復信件,將她心中的「性意思」方方面面地以各種細節鋪陳。

▲攝影/林天寶

我們早已過了避免談性的時代,在文藝創作中,它始終佔據著一定的篇幅,畫中的隱喻,電影的畫面,劇場舞臺上的直接表達……在張亦絢的短篇小說當中,她毫不避諱地直接刻畫,「性意思」有時穿梭在不同的性別當中,它流動著沒有定數,就像一陣青春的氣息吹過,成為了往後回顧那些日子的記號。

▲張亦絢,《性意思史:張亦絢短篇小說集》(木馬文化)

《觀看流星的正確方式》亦是如此,作者鍾旻瑞用他的第一本書帶領我們走進他的短篇故事,對於身體的書寫與《性意思史》相較之下,則更為隱約。在二十則短篇故事中,那些愛情與探索認同的情節,大抵都是發生在年少時光,或是更久遠的學生時代。青澀的戀愛,成長的啟蒙,以及那個吻……。雖然兩位作家都使用了第一人稱述說許多故事,但那些「我」,何嘗不也讓我們想起了自己?那些身體留下的記憶,說到底,都成為了個人歷史當中重要的一瞬間。

▲鍾旻瑞,《觀看流星的正確方式》(九歌)

還記得在報上讀到《泳池》時的悸動,這則短篇是林榮三文學獎的首獎之作,如今也收錄在其中。終於,作者鍾旻瑞也集結生命中最早的作品成書了。性的意識,往往在成長的過程中既隱約又顯明。「妳生命中沒有一個性,是與另一個性,一模一樣的……。它們從不重來,一朝一命。」張亦絢在《性意思史》這篇小說當中這麼說。「夜裡一陣暖風吹過雙腿間,一波波熱浪蔓延,在身體上開滿了花,某一刻卻又突然清醒過來,理解這一切全是夢,只剩大腿皮膚上的濕涼。」鍾旻瑞的短篇《觀看流星的正確方式》以這樣的方式起頭,你知道那男性的身體意識正在睡夢與清醒之際甦醒。所有的故事,縱使虛構,縱使以各種代碼替代了人物,你知道它們都基於某種存在的事實,並且抵達生命的實相。那些身體留下的記憶,全都獨一無二,促使我們一再回望,甚至伴隨著幻覺將它記寫下來。

 

■文/彤雅立

作者簡介
彤雅立

著有詩集,譯作若干。喜歡各種類型的跨界,近作為詩集《夢遊地》。 
 
 

本文轉載自LEZS34〈關係指南〉。